珠江潮涌,玄機暗藏。
當華為產品火遍全球,佛山工業機器人盛情“開擂”時(相關閱讀:開擂!佛山“功夫七式”|尋龍大灣區 ),江湖中卻少有人知,他們使用的關鍵材料來自東莞。
在“制造業當家”的東莞,近年脫穎而出“隱形四杰”。
他們鉆研材料,以分子為刃,以聚合物為甲,鍛造出龍頭企業的“十八般武器”。
且看來自東莞的“隱形四杰”,如何以無形之器,撼動江湖格局。
巨人身后的“巨人”
第一位藏在華為身后,名為優邦科技。
其絕活為“冰火兩重天”,既能將芯片溫度壓制在85℃生死線之下,又能在-50℃極寒 中護住晶體管經脈。
為了解決高能芯片的發熱問題,優邦科技從2019年開始自主研發芯片級導熱界面材料,該材料能夠在-50~200℃的溫度范圍內穩定工作,確保長期熱傳導性能。2024年,它已批量使用在華為關鍵設備的芯片上。
第二位為新能源汽車護航,名為華芯聯。
電池遭遇鋼針穿膛而不爆燃,車主逃生時間從驚魂30秒延至從容半小時,這正是華芯聯烙下的“保命符”。
為了適應電池內部狹小的空間和強腐蝕的環境,華芯聯創新調配陶瓷粉體、特種電子漿料等材料,開發出直徑10毫米以下的微型傳感器。薄如蟬翼的傳感器,卻能在強腐蝕環境中精準捕捉溫度和壓力變化信號,鑄成新能源車電池上的“鋼鐵防線”。
第三位與折疊屏息息相關,名為逸昊金屬。
折疊屏“華山論劍”,勝負往往在于鉸鏈之高下。當華為三折疊屏手機絲滑展開時,那根暗藏其中的鉸鏈,正是逸昊金屬的“魯班秘技”。
逸昊金屬研發的液態金屬鉸鏈強度高,其強度是鎂鋁合金的5倍以上,是不銹鋼、鈦合金的2倍以上 ;彈性極限高,其疲勞性能優越,意味著在折疊屏手機的反復開合過程中,能夠承受更多的循環次數。
這些年,逸昊金屬供鉸鏈的折疊屏手機出貨全球,華為、小米、OPPO、vivo、榮耀均在其名單內。
第四位與全球多家巨頭談笑風生,名為生益科技。
四十年前,生益科技來到松湖之畔修煉,以制造覆銅板的“絕活”名震武林。時至今日,它已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電子電路基材供應商,年產覆銅板逾1.2億平方米,鋪展開來相當于1.6萬多個標準足球場 的面積。
生益科技規模巨大的覆銅板流向了何處?它們被廣泛應用在各類電子產品上,也被英偉達、亞馬遜等全球巨頭采購。有電流奔涌之處,便有生益科技布下的“銅基結界”。
關鍵里的關鍵
“隱形四杰”藏于巨人身后,雖然隱蔽,所做之事卻很關鍵。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后,一時間芯片短缺。業界發現,缺的不僅是芯片,還有與芯片封裝相關的上下游材料和技術。關鍵時刻,華為堅持國產替代戰略,挖掘培植芯片產業鏈上的優秀國產替代企業,“四杰”之一的優邦科技便在其列。
傳感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,幾年前,壓力傳感器芯體大多由國外進口。華芯聯利用電子科技大學的技術,解決了特種陶瓷在不同位置壓力感知均衡性難題,基于此研發完全自主核心技術應用的陶瓷壓力傳感器產品,各項性能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實現關鍵核心器件的進口替代。
生益科技早早打響了國產替代的“第一槍”。經過兩代人的努力,生益科技的覆銅板研發生產技術迎頭趕上國際水平。以新能源汽車為例,生益科技對無鹵樹脂的反應性進行創新性設計,并對原材料的指標嚴格要求,開發出的覆銅板已成為行業的標桿產品。
產業向上躍遷,核心技術突破是關鍵。 不知不覺間,全球科技江湖的華山之巔,已烙下東莞制造的劍痕。
創新背后的創新
“隱形四杰”以創新闖世界,其背后正是當地政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的久久為功。
第一個創新是實施“揭榜掛帥”攻關制。
英雄不問出身,誰有本事誰來揭榜。通過企業發榜,科研機構或個人揭榜的形式,該制度以項目為主體,以結果為導向,力求將科研成果落到產品生產中,產生經濟效益。
第二個創新是首倡“創新聯合體”。
底層復雜技術的攻關,依靠“單兵突進”難以實現,需要不同主體聯合發力?!皠撔侣摵象w”讓多家企業瞄準產業領域的某一卡點進行分工合作,將“拼盤式”“補丁式”的創新改進成體系化、任務型,最終實現整條產業鏈技術提升。
第三個創新是優化重大科技項目實施辦法。
2023年,新版《東莞市重大科技項目實施辦法(試行)》出臺。在申報方面,將“廣撒網”式申報改為“入庫式”,明確重大科技項目的產業方向;在獎補上 ,將原來的事后獎補改為事中獎補,提升研發容錯率;在實施上,將原來“各忙各的”改為科技界、產業界協同攻關,產業鏈抱團攻關。
第四個創新是改革成果分配機制。
過去,成果轉化的勝利果實往往歸集體所有,導致科學家們不想轉、不敢轉、不知道怎么轉。東莞在松山湖劃出“試驗田”,鼓勵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分配機制改革,形成“作價入股”、并購或技術參股的分配模式,讓科技不僅造福,更能造富。
在體制創新的加持下,善造的東莞將誕生更多“工業奇跡”,為大灣區乃至全球的高端制造業賦能。
編者按:
春雷響,萬物生。
蟄伏的智能已然裂變,算法的根系向實體經濟的沃土伸展。在此刻,在大灣區,自然的律動與科創的脈動共振:
深圳機器人、廣州智能駕駛、佛山工業機器人、東莞新材料、珠海海洋裝備等新一代中國智造久經孕育,驟然拔節,一派生機盎然。
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,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。
基于此,南方日報、南方+推出“尋龍大灣區”系列融媒報道,尋灣區之新銳,聽變革之春雷,見勃發之力量。
第四篇,東莞“隱形四杰”登場。
策劃:林煥輝
統籌:何山 羅莎
撰文:唐卓
拍攝:龔名揚
視頻制作:鄧浩
動圖:鄧浩
設計:張雅
(部分視頻素材由受訪單位提供)